主辦單位:山東省人民政府
官網承建: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
備案證號:魯ICP備09023866號-50
193家上市魯企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354.65億元,凈利潤總數達到587.4億元
180家公司實現盈利,占比超93%
□ 本報記者 李鐵
與去年同期相比,上半年魯股業績整體偏好。截至今年8月31日,山東193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中報悉數披露完畢。193家上市魯企實現營業收入8354.65億元,凈利潤總數達到587.4億元,180家公司實現盈利,占比超過93%,僅有13家公司虧損。
上市魯企半年凈賺587.4億元
Wind資訊顯示,上半年,193家山東A股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8354.65億元,實現凈利潤587.4億元,較2017年同期的437.17億元增長150.23億元,增幅達34.36%。
總體來看,上市公司依舊代表了區域經濟的領軍企業。數據顯示,上半年凈利潤突破10億元的上市公司有11家,凈利潤突破1億元的上市公司達到90家。按平均數計算,山東193家上市公司平均盈利高達3.04億元。
2017年的“盈利王”萬華化學地位屹立不倒,以69.5億元的凈利潤位居榜首,它也是唯一凈利潤突破50億元大關的企業。排名二三位的分別是青島海爾和濰柴動力,凈利潤分別達到48.6億元、43.9億元。
與去年同期的7家相比,今年有4家公司躋身“10億俱樂部”,分別是魯西化工、華魯恒升、山東鋼鐵、太陽紙業,上半年分別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7.2億元、16.8億元、16.78億元、12.28億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魯西化工和華魯恒升凈利增速均超過200% ,增長勢頭驚人;山鋼集團更是實現了扭虧為盈的逆襲,繼2017年度利潤總額從虧損14.37億元轉為盈利39.2億元,今年上半年凈利潤更是大增181%。
盈利的企業增多,虧損企業數量自然有所下降。Wind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山東有13家上市公司出現虧損,較去年的16家減少3家。13家公司合計虧損金額達12.2億元,較去年同期的10.93億元略有上升;共達電聲、江泉實業、凱瑞德等6家公司由盈轉虧,寶莫股份、中潤資源虧損幅度收窄。
其中,“虧損王”落在*ST天業身上,虧損額達到6.38億元,同比減少1060%;虧損最少的是中孚信息,虧損500萬元,同比減少178%。
濟青煙“三核引領”并駕齊驅
從地域來看,煙臺、青島、濟南“三核引領”態勢越來越明顯,上市公司在營收、利潤方面形成了你追我趕的態勢。
煙臺在上市公司數量方面遙遙領先,達到38家。上半年,38家煙臺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267.5億元,實現凈利潤127.7億元,較2017年中的91.51億元增長39.55%。而且,煙臺的上市公司質量普遍較好,全部處于盈利狀態,無一虧損。除了萬華化學這樣龍頭企業保持較高的凈利潤增速水平,去年同期虧損的民和股份、益生股份和正海磁材,在今年均扭虧為盈。
與煙臺情況類似,青島28家A股上市公司業績普遍提升。28家公司上半年營收高達1565億元,實現凈利潤91億元,較去年同期的83.56億元增長超9%。同樣,青島上市公司無一家虧損企業,上半年平均每家公司凈賺3.25億元,高于山東均值的3.04億元。
相比煙臺和青島,濟南24家A股上市公司的總營收最高,上半年,濟南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1658.5億元,占魯股總營收的19.85%,超過煙臺和青島。盈利總額雖然不及青煙,但勢頭很足。上半年濟南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71.35億元,較去年同期的43.67億元增長63.37%,增速高于煙臺、青島。造成濟南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水平不高的原因,主要源于濟南有7家上市公司虧損,*ST天業、*ST地礦虧損額均超過1億元。
新舊動能轉換成中報高頻詞
今年是山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起勢之年,作為各地經濟的主力軍,上市公司自然被寄予厚望,挑起動能轉換領頭羊的重擔。記者檢索后發現,“新舊動能轉換”成為不少省內上市公司中報的高頻詞。
魯信創投中報披露,公司發起設立山東省魯信創投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(有限合伙),總規模10億元;山東藥玻引進MES智能管理系統,將其作為公司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推項目;華紡股份制定了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重點和方向,通過與東華大學、天津工業大學等國內高校合作組建了智能紡織品研發團隊,并成立“智慧紡織實驗室”。
還有多家公司表示有項目入選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項目庫。濰柴動力表示,濰柴新能源動力產業園項目已列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,得到科技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;山東高速披露,濟青高速公路改擴建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”項目被省廳列為全省交通運輸領域新舊動能轉換重點科研項目。